特別報導
-
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1920X搭配X399晶片組效能評測,最強16核心PC處理器王者降臨
以往的PC平台,要選擇高效能的處理器,似乎只有一家選擇,不過自2017年開始,使用者又多了一項選擇了,那就是AMD推出的全新Ryzen家族,一上市就造成處理器市場的震撼!讓2017年的CPU市場甚至主機板市場變得更活絡。AMD的Ryzen家族,包含入門級的Ryzen 3、主流級的Ryzen 5、效能級的Ryzen 7,以及最近剛發表的極致效能級的Ryzen Threadripper家族。AMD藉由這次全新的Zen處理器核心架構,規劃出這四款處理器家族,來與Intel的Core i3、i5、i7,以及Core X家族對陣! 本篇文章將以AMD目前推出最頂級的消費性處理器產品:Ryzen Threadripper 1950X、1920X做介紹,並進行效能評測。讓大家來看看,這次AMD祭出的最強16核心32執行緒的王者處理器,跟Intel目前推出的Core i9-7900X處理器,效能比較如何?以下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1) (2) (3) (4) (5) (6) (7) (8)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次AMD Ryzen家族手上的牌,共有哪些呢?請參考以下說明: (1)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16C/32T,3.4/4.0GHz,8MB/32MB Cache,180W TDP,999美元(折合台幣30,178元) (2) Ryzen Threadripper 1920X: 12C/24T,3.5/4.0GHz,8MB/32MB Cache,180W TDP,799美元(折合台幣24,137元) (3) Ryzen Threadripper 1900X: 8C/16T,3.8/4.0GHz,4MB/16MB Cache,180W TDP,549美元(折合台幣16,584元),8/31上市 ▼表 Ryzen Threadripper家族處理器規格 (1) Ryzen 7 1800X: 8C/16T,3.6/4.0GHz,4MB/16MB Cache,95W TDP,499美元(台灣售價18,800元) (2) Ryzen 7 1700X: 8C/16T,3.4/3.8GHz,4MB/16MB Cache,95W TDP,399美元(台灣售價13,500元) (3) Ryzen 7 1700: 8C/16T,3.0/3.7GHz,4MB/16MB Cache,65W TDP,329美元(台灣售價10,700元),含Wraith Spire(有LED版)風扇 (1) Ryzen 5 1600X: 6C/12T,3.6/4.0GHz,3MB/16MB Cache,95W TDP,249美元(台灣售價9,000元) (2) Ryzen 5 1600: 6C/12T,3.2/3.6GHz,3MB/16MB Cache,65W TDP,219美元(台灣售價7,800元),含Wraith Spire風扇 (3) Ryzen 5 1500X: 4C/8T,3.5/3.7GHz,2MB/16MB Cache,65W TDP,189美元(台灣售價6,800元),含Wraith Spire風扇 (4) Ryzen 5 1400: 4C/8T,3.2/3.4GHz,2MB/8MB Cache,65W TDP,169美元(台灣售價6,000元),含Wraith Stealth風扇 (1) Ryzen 3 1300X: 4C/4T,3.5/3.7GHz,2MB/8MB Cache,65W TDP,129美元(台灣售價4,680元),含Wraith Stealth風扇 (2) Ryzen 3 1200: 4C/4T,3.1/3.4GHz,2MB/8MB Cache,65W TDP,109美元(台灣售價3,880元),含Wraith Stealth風扇 ▼表 Ryzen 3家族處理器規格 Ryzen 3 1300X/1200的對手,鎖定在Intel Core i3 7300/7100等級。這類CPU的市場售價大約在台幣4,700元以下。由於Ryzen 3具備4C4T,但不具備內顯,而Core i3 7300/7100是2C4T的架構,但有內建HD630內顯功能。因此,兩者之間要怎麼選擇,就看用戶們的決定了! 這次我們取得了AMD於7月31日推出的最高檔Ryzen Threadripper 1950X與1920X處理器,以及華碩ROG Zenith Extreme主機板,先來看看這次的處理器吧! (1) X399平台: 處理器1: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3.4GHz 16C/32T 處理器2: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20X 3.5GHz 12C/24T 主機板:ASUS ROG Zenith Extreme (X399) 記憶體:G.Skill TridentZ RGB F4-3200C14D-16GTZR DDR4-3200 @ 2666 顯示卡:MSI GeForce GTX 1080 Ti Gaming X 11G (GPU:1544/1658/Mem: 1376) SSD:Samsung SSD 960 Pro 512GB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 bit Version 1703 (Creators Update) 電源計劃設定:AMD Ryzen Balanced (2) X299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9-7900X 3.3GHz 10C/20T 主機板:ASRock X299 Taichi 記憶體:Kingston HX430C15PBK4/16 DDR4-3000 @ 2666 顯示卡:MSI GeForce GTX 1080 Ti Gaming X 11G (GPU:1544/1658/Mem: 1376) SSD:Crucial M550 1TB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 bit Version 1703 (Creators Update) 電源計劃設定:Balanced (Recommended) 若使用最新的PCMark10來測試系統整體效能,則Ryzen TR似乎有點不敵Core i9。此乃因為PCMark10有測試許多影像多媒體的應用,大量應用到多媒體指令集,讓Core i9在這邊獲得發揮,若程式針對Ryzen TR做優化,相信測試數據將會有所不同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處理器,透過其16核心32執行緒的超多核心設計、搭配8MB L2與32MB L3的快取容量,贏過10核心20執行緒、搭配10MB L2與13.75MB L3快取容量的Intel Core i9-7900X。尤其在系統負荷較重的多工環境之下,Ryzen Threadripper 1950X比Core i9-7900X還能發揮出更好的執行效率,讓整個系統的運作更為順暢。 也由於Ryzen Threadripper是擁有超多核心的怪獸級處理器,若只用來執行一些輕量級的應用程式,或是多核心的執行緒數量太少,這樣可能無法突顯出其整體執行效益。要是考量3D應用程式與遊戲的大量負載都是由GPU(顯示卡)來擔任的話,Ryzen Threadripper甚至在大多遊戲效能表現上,還稍微小輸Core i9的表現。 但是,若您背景同時開啟直播軟體,或是在進行壓縮運算、轉圖檔等等,這時候就會顯現出Ryzen Threadripper的效能非常卓越,當Core i9在背景執行許多工作而導致前景工作執行卡頓時,Ryzen Threadripper還能擁有極為流暢的執行效能。尤其以VMware這類虛擬應用來說,Ryzen Threadripper由於擁有更多的核心數與超大的L3快取容量,因此在面臨同時執行多個VM的使用環境下,將會有優於Core i9的表現! 從上述測試數據來看,AMD Threadripper 1950X的效能,大致與Intel Core i9-7900X相比,算是在伯仲之間。相同的售價,玩家可以依照其喜好來選擇。也許有人認為Intel Core i9的極致18核心處理器(i9-7980XE)還沒上市,相信效能一定大獲全勝AMD的Threadripper,不過,若考量Intel的極致18核心處理器索價1,999美元,而AMD的極致16核心處理器僅半價只要999美元。依這樣的態勢來看,玩家倒是可以省下這一千美元來對其他電腦元件做升級,像是記憶體容量、SSD容量,甚至乾脆多買一張顯示卡。這樣比起將孤注一擲將成本投注在單一處理器來說,還更能提升系統的整體效能。 總之,在極致效能級的桌上型電腦處理器市場中,我們樂見AMD終於有一款能夠與Intel匹敵的處理器出現,並且以低於Intel的價格策略,讓玩家們能夠以較低的價格,買到更高檔的處理器。讓我們期待AMD更強勁的高階1998X推出,來與Intel的頂級7980XE做對決!
-
AMD Ryzen銳龍最強血脈君臨登場,Threadripper 1950X、1920X王者天下!
一個熱到離開冷氣房上廁所會讓人生不如死,小編實在忍不住了,必須要離開天堂般的冷氣房去解放自我,沒想到打開門時…… 誰知道一回到室內,看到另一位小編Bill竟然把大型垃圾撿回來,還自動自發的就拆開啦!結果Bill一臉驚恐和震驚的看著剛才他自己偷打開的大紙箱…… 小編看到Bill迅速地把裡頭的東西拿出來,一個華麗的轉身Move—— 給我把東西放下!你是想要一個人放生我對吧!你以為你拖著行李箱就能去偷懶啊? 小編們決定不再做無謂的猜測,將這兩大箱的所有物品抱進去攝影棚,將全部東西都搬出來之後,總算能夠解開黑色箱中的封印,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燈燈燈燈~~~打開一看原來是兩顆不明所以的膠囊和一個刻有Ryzen字樣的神主牌(?),唉啊,誤會惹,原來是銘牌啊。 正在和想出國偷懶拉扯的同時,忽然間,二位小編的腦袋靈光一閃終於在那一天,想起了CPU進化的恐懼… 而另外一箱的內容物主要是AMD官方送測的搭配零組件,其中具有ASUS ROG X399主機板、和曜越TT的RGB電源供應器與水冷裝置,以及四條G.Skill具有RGB功能DDR4 8GB記憶體。 最後根據PCDIY!在美國AMD官方發表會上的採訪,官方也釋出許多關於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1920X、1900X的消息,包括了基本的CPU硬體規格介紹和價格,目前官方報價1950X、1920X、1900X分別為999、799、549美元,而1950X、1920X的效能發布和發售日期定於8月10日,而1900X的發布日期則是定於稍晚的8月31日,請有興趣的玩家,抓緊時機,殺豬公囉! 不過因為與AMD簽屬NDA的影響,其他實測效能數據是否真如官方所說,能夠讓Threadripper一統江湖,讓我們繼續看下去。更多資訊請參考。
-
【SIGGRAPH 2017】NVIDIA主打行動工作室、eGPU效能大提升!史上最強個人超級電腦DGX Station即將登場
2017年度的SIGGRAPH運算繪圖與互動技術大會展覽,即將在美國時間8月1日早上9點30分登場,PCDIY也搶先得到NVIDIA即將在SIGGRAPH上發表的消息,其中最令人振奮的莫過於外接顯示卡的效能大提升,NVIDIA在事前會議上表示,將會在九月推出能夠外接GP100和P6000等高階工作站繪圖用顯示卡的QUADRO eGPU。 同時,NVIDIA也即將釋出OPTIX 5的開發軟件,這是一款光線追蹤引擎,能夠加速GPU在光線追蹤的運算,同時提高互動擬真的效能。而最新釋出的版本,將會加上AI深度學習後的版本,也會大幅提升整體運算效率。以Volta V100 GPU同時運算比較下,搭配AI深度學習版本可以提高原版8倍的效率。同時這裡也評測了使用DGX-Station個人超級電腦與AI所跑出來的效能,其效能遠超過Volta V100和GP 100,可見其效能強大。 這裡頭不僅P4000、P5000,甚至是規格極高的P6000和GP100都能夠作為相容使用,這款為業界以及專業工作者推出的QUADRO eGPU將能推動行動裝置的效能,到一個新的境界。不過略為可惜的是,QUADRO eGPU並不能夠提供Mac系列筆電使用。QUADRO eGPU將在九月發售,玩家們可以好好注意即將釋出的發售消息。 最後,NVIDIA給了將在SIGGRAPH上發表的概要,可以看到上頭標題明確標示,本次的產品主軸將會是以工作用與商用為主。在提供了超高規格的外接式顯卡裝置,同時也將推出個人超級電腦DGX-Station,將行動裝置能夠提升的效能等級帶到了一個新領域。而這僅僅是事前會所釋出的消息,更詳細的內容將會在SIGGRAPH正式登場時揭露,想必到時候會有更詳細的評測內容與規格展演,玩家們可以關注PCDIY!得到最新的訊息。
-
【SIGGRAPH 2017】 AMD Capsaicin 2017大會新品萬箭齊發,跨領域進軍內容創造、電影特效等產業!
SIGGRAPH 2017在洛杉磯會議中心(LACC)舉辦,來自各國專業繪圖領域的廠商,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推出各式專業繪圖領域的相關產品與解決方案,以提供更快更棒的繪圖成果,吸引內容工作者、專業繪圖、電影產業等客戶的青睞!今年AMD在CPU與GPU產品線可說是非常亮眼,不僅在低、中、高階等產品線都一應俱全,更高效能的產品亦往上進攻伺服器產業、專業繪圖領域,讓AMD在今年可說是大豐收的一年。 因此,在正式重返榮耀之際,AMD選擇在SIGGRAPH 2017第一天,於LACC附近的微軟NOVO 廣場,盛大舉辦2017年Capsaicin(嗆紅辣椒)大會,並邀請到多位知名人士,一起共襄盛舉。 正因為AMD在2017年CPU和GPU產品「雙響炮」,打得競爭對手不要不要的!而且AMD向來不藏私,新的產業規格都願意開放(如之前AMD64開放),最近又投入GPUOpen,經營開源社群。因此逐漸吸引更多開發者加入。這次AMD Capsaicin 2017的大會主題,主要公開其在CPU與GPU的研發成果,與業界以及A粉們分享。 在大會中,除了揭露Radeon RX Vega顯示卡、世界上效能最強的400美元以下顯示卡,還揭露高達TB等級頻寬的Radeon Pro SSG繪圖卡。以下我們就針對現場的報導重點,做一次現場直擊整理。 大會開始,AMD總裁暨執行長Lisa Su博士介紹,該公司是一家同時擁有CPU與GPU產品線的廠商。當外界在爭辯用CPU來執行效率較好、還是用GPU比較好時,她表示CPU和GPU各有其優點,應當各司所職,用對方法,才能發揮兩者相輔相成的效果。而AMD因為同時擁有這兩種處理器(CPU、GPU)的設計、生產與製造技術,因此在設計各種系統平台時,就能發揮兩者的優勢,設計出最棒的產品。 AMD資深副總裁暨架構長Raja Koduri先生,說明自己參與SIGGRAPH已有20年的時間,將時光倒回20年,也就是1997年的時候。當時的繪圖技術主要還是以2D加速為主,隨著遊戲走入3D,接下來的十多年,顯示卡/繪圖卡都是針對提供更流暢、畫質更佳的方向,讓遊戲畫面走向更栩栩如生的境界。直到最近2年,VR(虛擬實境)的應用正夯,繪圖卡的發展也開始兼顧到VR的應用。 既然AMD的繪圖卡這麼強,AMD也正式成立了AMD Studios,將專注於推廣數位娛樂技術,幫助許多好萊塢電影公司與內容創作者,來解決各種視訊特效的處理問題。像是數位化預先視覺處理、虛擬場景創造、數位後製、單一端到端的數位管線處理等技術,以減輕內容工作者的產製時間和精力,以發揮更多創造力。以製作出更精進的電影、電視、VR與AR等內容。 AMD工作室將AMD先進的硬體與內容創作軟體領導者,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並採用基於開放標準的技術,來推動功能強大、性價比高的各式解決方案,像是基於物理的強大著色器、Radeon ProRender和透過GPUOpen.com可獲取的內容而創造的各種工具和技術。 接下來,AMD公佈了自家的Project 47(P47)伺服器產品,這台伺服器還具有燈效,讓伺服器也具有電競風!這款Project 47繪圖伺服器,是由AMD與英業達(Inventec)共同打造,是一台具備1 PetaFLOPS運算效能的大型主機,可運用在終極虛擬應用與機器智慧解決方案。 P47超級繪圖伺服器,採用2U高度規格,裝好裝滿電腦之後,可提供全32位元浮點精準度運算高達30 GigaFLOPS / W的效率,比競爭對手的超級運算平台高25%的運算效率。P47預計將在2017 年第四季由英業達與其主要經銷商AMAX出貨。
-
【採訪】AMD技術大會現場直擊,全新Ryzen Threadripper 1950X、1920X、1900X處理器正式發表,目前已開放預購
繼AMD推出Ryzen 3產品線,補足入門處理器市場之後,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主打高階桌上型電腦處理器市場。此外,在繪圖晶片產品中,AMD也正式發表新一代Vega架構的繪圖卡。第三季,AMD透過同時發表旗艦級CPU和GPU,準備在PC高階市場來個全面大反攻! 先前AMD在Computex 2017公佈了新的Ryzen Threadripper家族以及EPYC伺服器家族,將全面進逼其競爭對手!嚇到其對手也降價來回應!總之,2017年的處理器市場開始熱鬧起來!消費者在選購上,也有更多的選擇! 在Siggraph 2017的前夕,AMD選擇舉辦技術大會,邀請技術類媒體前往洛杉磯會議中心(LACC)附近的飯店,來展示其CPU、GPU的成果。以下就透過現場直擊,來了解這次展示的內容,並介紹全新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家族的產品,以及超頻能力吧! 就在7/27發表Ryzen 3沒多久,AMD在7/29與7/30舉辦「Radeon Vega and Ryzen Threadripper TECH DAY」,邀請世界各地的技術媒體,前往洛杉磯來分享其產品成果。這次除了發表Radeon RX Vega(高階遊戲卡)、Radeon Pro Vega(工作站繪圖卡)之外,當然最重要的就是發表Ryzen Threadripper(旗艦處理器)。以下就先來看看會場上有什麼新鮮的事物吧! AMD這次發表的Ryzen Threadripper,共有三款型號,採用Socket TR4腳位,規格分述如下: (1)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16C32T,3.4/4.0GHz,64 PCIe通道數/4通道DDR4,999美元,8/10上市 (2) Ryzen Threadripper 1920X: 12C24T,3.5/4.0GHz,64 PCIe通道數/4通道DDR4,799美元,8/10上市 (3) Ryzen Threadripper 1900X: 8C16T,3.8/4.0GHz,64 PCIe通道數/4通道DDR4,549美元,8/31上市 有關Ryzen Threadripper 1950X、1920X與1900X等產品的開箱、實測效能與表現,俟正式上市後再來進行測試。請靜待NDA解禁後,再正式公佈囉!請讀者鎖定PCDIY!的報導! 更多有關Radeon Threadripper處理器的資訊,請參考:
-
【採訪】AMD Radeon RX Vega 64與Vega 56正式發表,399美元起,美國洛杉磯發表會現場直擊
AMD的下世代繪圖晶片Radeon RX Vega終於發表了!這次推出的Radeon RX Vega顯示卡,主要分成高階的Vega 64與一般版本的Vega 56,並推出搭售兩套熱門遊戲與平台選購折價券的同捆包(Radeon Pack),讓玩家買顯示卡回去,就可以玩到最新的遊戲。 這次AMD推出的Radeon RX Vega顯示卡,分成了Vega 64與Vega 56。Radeon RX Vega 64主打499美元以上市場,分成「水冷版」(一體式水冷,有R燈)與「空冷版」(一般空冷,採用黑色金屬散熱片,沒有R燈),另外還有「空冷限量版」(採用金屬散熱片,上面有髮絲紋,有R燈)。而Radeon RX Vega 56則主打399美元以上市場,僅推出空冷版。預計8月正式出貨。 這次Radeon RX Vega顯示卡家族,其GPU核心採用了全新的Vega 10架構,採用14nm FinFET製程,讓其GPU時脈可以再往上提升。在顯示卡方面,目前主要分成Vega 64和Vega 56兩款,其中的Vega 64代表了內含了64個Next-Gen Compute Units (下世代運算單元數量),搭配其最新的High Bandwidth Cache (HBM2) (高頻寬快取)架構,可讓其運算效能更上一層樓。應付4K遊戲與VR遊戲可說是游刃有餘。 以下就是目前揭露的Radeon RX Vega 64與Vega 56之效能簡介: 64 Next-Gen Compute Units (下世代運算單元數量) 4096 Stream Processors (串流處理器數量) 1247MHz Base GPU Clock (基礎時脈) 1546 MHz Boost GPU Clock (爆發時脈) 484 GB/s Memory Bandwidth (記憶體頻寬) 12.66 TFLOPS Peak SP performance (單精度浮點尖峰效能) 25.3 TFLOPS Peak Half Precision performance (半精度浮點尖峰效能) 8GB High Bandwidth Cache (HBM2) (高頻寬快取) 建議售價:499美元起 56 Next-Gen Compute Units (下世代運算單元數量) 3584 Stream Processors (串流處理器數量) 1156 MHz Base GPU Clock (基礎時脈) 1471 MHz Boost GPU Clock (爆發時脈) 410 GB/s Memory Bandwidth (記憶體頻寬) 10.5 TFLOPS Peak SP performance (單精度浮點尖峰效能) 21 TFLOPS Peak Half Precision performance (半精度浮點尖峰效能) 8GB High Bandwidth Cache (HBM2) (高頻寬快取) 建議售價:399美元起 ▼Vega家族規格比較表 這次Radeon RX Vega顯示卡家族,GPU核心採用了全新的Vega 10架構,讓其浮點效能比自家上一代Polaris 10架構還快一倍,甚至超越對手的高階產品。從上述的規格來看,以500美元以下顯示卡的C/P值來比較,Radeon RX Vega 64真的是非常超值,就算不玩遊戲,買來挖礦也是非常棒的選擇! 以下是低於500美元顯示卡的浮點效能相比: Radeon RX 580 : 6.2 TFLOPS GeForce GTX 1070 : 6.5 TFLOPS Radeon RX Vega 64 : 12.7 TFLOPS Radeon RX Vega 56 : 10.5 TFLOPS 這次Vega家族,更支援新一代的FreeSync 2,搭配最佳化驅動程式,可讓Frame Delay (畫格延遲數)從3降到2,大幅提升顯示卡的執行效率,同時降低功耗。 以下是FreeSync與G-Sync的效能相比: Radeon R9 Fury X: 42至58 FPS Radeon RX VEGA: 53至76 FPS GeForce GTX 980 Ti: 34至57 FPS GeForce GTX 1080: 45至78 FPS Radeon R9 Fury X: 32至46 FPS Radeon RX Vega 64: 43至57 FPS GeForce GTX 980 Ti: 26至47 FPS GeForce GTX 1080: 26至56 FPS 除了可以單獨購買顯示卡之外,這次AMD也針對想一次購足3A平台的玩家,推出電腦組裝優惠方案。只要購買任何Radeon Packs(套裝版),AMD就會提供你以下的優惠券,以及遊戲包。讓您在買顯示卡、主機板+處理器時,能夠獲得實質的優惠折扣!以幫助A粉除了升級顯示卡之外,也能升級他們的顯示器、主機板平台等等。 以下是Radeon Packs優惠內容: (1) 購買FreeSync螢幕(Samsung CF791 34”曲面螢幕)時,可折抵200美元 (2) 購買Ryzen 7處理器+X370主機板(華碩、技嘉、微星),可折抵100美元 (3) 送你2套當紅遊戲,價值120美元。(隨附的遊戲因地區而異) 因此,與其單獨一件一件的買,不如一次購足,這樣就可以最高省下320美元(兩張優惠券價值300元,遊戲價值120美元。但Radeon Packs需要多花100美元,因此300+120-100=省320美元)。有關優惠活動的細節,請參考。 至於隨附的遊戲,每套都是價值59.99美元的2017年當紅遊戲,目前AMD提供的有3套,其中2套已經優先上市。遊戲介紹如下: (a) ,將於10月27日發售。 (b) ,已於5月5日發售。 (c) ,已於2月14日發售。 有關於Prey的介紹,可以參考: 有關於Sniper Elite 4的介紹,可以參考: 因此,Radeon RX Vega可以單買「顯示卡」,或是購買「Radeon Packs版」。目前共有推出Aqua Pack、Black Pack、Red Pack等搭售方案,比原先單卡多了100美元,但這樣卻至少可以將顯示卡與2套當紅遊戲帶回家。由於2套遊戲共價值120美元,現在搭顯示卡購買,只要多付100美元即可取得,這樣等於省下20美元。 不過,水冷版本的並無單獨購買的方案,必須選擇Aqua Pack才行。以下就是這次主打的包裝/同梱包內容說明: (a) 699美元 Radeon Aqua Pack: 含Radeon RX Vega 64 水冷版 + 2套遊戲 (b) 599美元 Radeon Black Pack: 含Radeon RX Vega 64 空冷版 + 2套遊戲 (c) 499美元 Radeon RX Vega 64 空冷版 (僅顯示卡) (a) 499美元 Radeon Red Pack: 含Radeon RX Vega 56 空冷版 + 2套遊戲 (b) 399美元 Radeon RX Vega 56 空冷版 (僅顯示卡) Radeon RX Vega顯示卡家族終於正式發表,兩款型號僅399美元起,預計8月上市!現在已經可以開始預購了!從其遊戲效能來看,真的非常強悍。又其浮點運算能力是RX 500家族的兩倍,因此不玩遊戲、只愛挖礦的玩家,已經蠢蠢欲動。據信已有挖礦玩家,下單了10K的量!就是看準其優異的「算力」,讓他們敢這樣花大錢!看來想買Vega顯示卡的玩家,動作可得快啊! 至於Radeon RX Vega的效能實測,請靜待NDA解禁後,再正式公佈囉!請讀者鎖定PCDIY!的報導! 更多有關Radeon RX Vega的資訊,請參考:
-
【採訪】新款AMD Radeon Pro家族WX 9100與SSG報到,進攻8K內容創作市場
AMD在Radeon顯示卡產品線,主要分成三大區塊,一個是針對玩家市場所推出的Radeon RX家族,Logo背景採用紅色的,象徵效能與電競。至於兩一塊則是針對專業繪圖、內容創作等市場所推出的Radeon Pro家族,Logo背景採用藍色的,就連顯示卡的散熱片也是藍色的,以與遊戲顯示卡做區別。至於第三個區塊則是主打異質架構與AI運算市場所推出的Radeon Instinct家族,Logo背景採用黃色的,主攻機器智慧與深度學習等應用。 (1) Radeon RX: 玩家用,Logo是紅色系的 (2) Radeon Pro: 專業用,Logo是藍色系的 (3) Radeon Instinct: 伺服器用,Logo是白色系的 這次要介紹的是藍色系列的Radeon Pro專業繪圖顯示卡家族,在AMD正式發表Vega繪圖晶片之前,AMD首先在6月時推出,讓內容創作族群可以優先使用到Vega架構的GPU。 而現在7月底,AMD於Siggraph 2017開幕時,發表了全新以Vega架構的兩個Radeon Pro產品:Radeon Pro WX 9100與Radeon Pro SSG。並在7/30的Capsaicin(嗆紅辣椒)大會中,揭露其售價。趕快來看看這兩張卡有什麼特別之處。 ▼Radeon Pro Vega家族規格比較表 AMD的,現在又再添加一個WX 9100的產品了。此產品就是搭載最新Vega GPU架構,賦予更高的運算能力。包含具有12.3 TFLOPS的運算速度,6組4K螢幕輸出能力(透過DisplayPort 1.4,支援HDR顯示),內建16GB HBM2 (HBC)記憶體,提供484GB/s頻寬。以下是規格比較。 除了Radeon Pro WX 9100之外,AMD也介紹Radeon Pro SSG。SSG代表的就是Solid-State Graphics的意思,主要是在顯示卡上內建了2TB的固態繪圖記憶體,提供8GB/s讀取速度與6GB寫入速度,能應付8K未壓縮影像的即時處理需求,讓8K的畫面能夠即時處理,而不掉格。 正由於GPU就是應處理大量資料而生,可是系統層級上並不會向GPU即時提供大量資料集,因此AMD的Radeon Pro SSG (固態顯示卡)直接內建2TB的記憶體,來改善大量資料傳遞的延遲現象,並朝向即時存取大量資料集更進一步。 簡單來說,Radeon Pro SSG的架構跟Radeon Pro WX 9100一樣,差別在於SSG的顯示卡上面具有2TB的M.2 NVMe SSD,讓GPU直接存取顯示卡上面的大量SSD,不需透過CPU,如此便可讓繪圖處理效能,比傳統架構還快5倍。 至於該SSG方面,系統也會偵測得到,並對應成資料磁碟機(例如D:),當一般存取資料碟也可以,但執行一些視訊處理軟體,如Adobe Premiere等,就能透過SSG的API來快速存取,已達到8K即時運算需求。 AMD除了在Radeon Pro家族,推出更新更快的硬體產品之外,在軟體方面也著實下了不少功夫,以建立工作站繪圖、遊戲內容創作等應用生態圈。包括Adobe、Solidworks、AutoDesk Maya/3DSMax、Cinema 4D、Unreal Engine…等等。讓專業繪圖與內容創作者,在使用專業軟體來工作時,馬上就有對應的API可以支援。 有關Radeon Pro WX 9100與Radeon Pro SSG等產品的實測效能與表現,俟正式上市後再來進行測試!敬請讀者鎖定PCDIY!的報導! 更多有關Radeon Pro家族的資訊,請參考:
-
AMD Ryzen 3 1200、1300X效能實測、3A平台超值入門首選
打從今年的2月下旬,AMD正式公開了最新一代的Ryzen系列處理器開始,就又再度踏上重返農藥榮耀的道路,隨著高階版本Ryzen 7的推出受到玩家青睞之外,中階定位的Ryzen 5也接力出賽,不論是搭配高階的X370主機板有絕佳的效能表現外,即便對應定位中階的B350主機板,還是可以維持一定的水準演出,以整體的性價比來說,相當的具備市場優勢。 而AMD在Ryzen的家族成員佈局並不是只有Ryzen 7與Ryzen 5這兩大系列共7款版本的CPU,入門階定位的Ryzen 3在歷經100多個日子之後,終於正式的與大家見面,按照慣例,強調C/P值策略的AMD應該會在這塊金字塔結構占比最大的底座基準上,給予對手一記猛拳才是,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瞧瞧這塊補齊Ryzen大餅的最後一片拼圖有甚麼獨特之處吧! 今年的AMD算是給了玩家不少驚喜,先不論Ryzen的部分,光是顯示卡被掃貨的事件,就讓各合作廠商賺得笑呵呵,雖然這隨著比特幣這類的虛擬貨幣在兌換價值上的波動而有稍稍趨緩的態勢,但是公認的算力較優的特點(相較於對手),就已經替AMD賺了相當多的印象分數。而Ryzen從一開始推出7系列,接續第二季推出了5系列,接著在第三季的開始,3系列終於報到了,同步的在美國LA現場更是準備將秘密武器Threadripper一併推向玩家,完全不讓對手Intel的Core i9專美於前,這下子一次補齊了Ryzen最高階1950X、1920X與入門階的3系列之後,Ryzen銳龍家族可以說是全線到位,玩家可以爽爽挑、慢慢看,總有一款適合的,對吧! 相較於大哥Ryzen 7有3款版本、以及二哥Ryzen 5的4款版本,身為小弟的Ryzen 3目前只有2個版本—1300X、1200,規格面來看,具備2+2 CCX核心設計(4C4T)、512K L2與8MB的L3快取,頻率至少3.1GHz起跳、僅65W耗電量、甚至價格109美元起,這些根本就是直接挑戰對手陣營的Core i3,到底Ryzen 3真有這麼猛的實力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事實上Ryzen 3正式版本在外包裝彩盒上的辨識與Ryzen 7/5並無差異,除了右下角的標示為3字樣外,也可以透過彩盒上的標示貼紙與外露的CPU正面打印得知版本型號,腳位也是採行AM4設計,從CPU正面打印可以看到這兩款版本的標示,而Ryzen 3的登場,也宣示了入門款處理器市場的戰火即將引爆。 從下表可以看到1300X與1200的規格,相較於Ryzen 7/5,Ryzen 3的功耗就顯然低多了,僅65W,核心設計也是2+2 CCX模式(4C4T),L2與L3 Cache分別有512K與8MB,基礎頻率從3.1GHz起跳(1200為3.1GHz、1300X為3.5GHz),Boost小超一些可達3.4GHz(1200)、3.7GHz(1300X),官方也採用了Wraith系列中的Stealth這款風扇來對應。 Ryzen 3採用的同樣是Zen架構設計,從Ryzen 5與7身上可以看到的特點,諸如高性能表現、低高耗、高效率等等,在Ryzen 3上頭也是可以看的到,在官方的資料上也同樣有這方面的介紹,而且透過更節能的14nm FinFET工藝,讓Ryzen 3能夠具備更具經濟效益與市場的競爭力,除了可以對應玩家在遊戲上、影音上的需求外,就算想要達成超頻的可行性也沒問題,AMD的不鎖頻特色,玩家可以自由地隨心啟動超頻樂趣。 在實測之前,可以先來瞧瞧AMD官方是怎麼說的,至少可以先有個底,後面再來看看實際的測試結果。在官方的實測數據上當然有把競爭對手的同區間帶產品放上來做比較,鎖定的對象是Core i3-7300、7100以及目前也是話題之一的Pentium G4560,從表上的成績可以發現到,Ryzen 3的兩款CPU的效能表現不凡,在多項測試軟體的表現比對手更加優秀。 別以為Ryzen 3是定位在入門階就覺得隨便挑片低階的主機板來搭就好,雖然即便採用的是入門階等級的A320晶片組,也仍舊可以提供玩家不錯的穩定表現,但是1300X可是沒鎖頻的版本,想要更高的性價比,中階定位的B350會是比較合適的選擇,兼具了可擴充性的完整度以及可超頻性的空間,畢竟入門款的A320在超頻的功能面是鎖住的。 Ryzen 3在對應記憶體的部分也可以從表上看到配置的設定,而且從對照表也可以發現B350晶片組與同定位的B250晶片組在功能上的比較。相較之下,顯然不只CPU具備優勢,連晶片組也具有不錯的壓倒性。當然更重要的是,除了有價格上的優勢外,即便接近的預算下,玩家可以選擇更有擴充性與更佳遊戲表現的平台。 雖然前面有看到官方的測試數據了,不過若是沒有實際驗證一下,倒是不夠真實感。這次在對應Ryzen 3的搭檔方面則是以ASROCK AB350 GAMING K4這片主機板為主,另外,顯示卡採用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570,並搭配G.SKILL DDR4 8GBx2 DDR-2400運作,等等先來檢視一下這兩款Ryzen 3在系統內顯示的CPU相關資訊。 從CPU-Z的偵測上可以看到Ryzen 3的相關資訊,也可以透過控制台看到有正確的辨識出來,一共有4C4T。 透過測試可以看到Ryzen 3的表現其實是相當不錯的,就其價位來說,對比對手的Core i3 7300與7100其實並不遜色,而搭配上B350主機板能夠提供的效能與擴充性、甚至可超頻幅度也都有不錯的可玩性,隨著大哥大Theadripper的登場,入門階定位的Ryzen 3對於一般玩家來說,算是十分超值的選擇。而AMD 這次一舉補足了Ryzen銳龍家族的整個系列的布局,甚至連同更高階的Threadripper 也都將於8/10 全面登場,玩家如果正想下手,不妨多比較看看。
-
AMD銳龍家族全線到齊、Ryzen 3新血加持火力滿載
AMD的Ryzen銳龍家族在先前推出了Ryzen 7與Ryzen 5系列之後,終於將定位入門階的Ryzen 3推出市場,除了補齊Ryzen家族的全線成員外,也直接面對消費者金字塔底下這塊大餅的競爭市場,跟競爭對手Intel Core i3展開火力對決。 目前市場上的Ryzen 7與Ryzen 5加起來一共有7款版本,而新出爐的Ryzen 3則是有2款新產品加入,型號為1300X、1200。時脈分別為3.5GHz、3.1GHz,Boost之後可達3.7GHz、3.4GHz,其中的1300X在搭配上進階版散熱器後XFR下,可將時脈提高到3.9GHz。2款版本的功耗皆為65W,售價上分別為129、109美元,折合台幣約為4,000與3,000元出頭,主要競爭對手鎖定了Intel Core i3 7300、7100等級。 在官方的PDF文件中,可以看到更多AMD對Ryzen 3的介紹,包括具備了4C4T核心架構、65W低功耗、定位對手Core i3 7300/7100等等,官方也做了效能比較表,大家可以自行參考一下。 Ryzen 3的推出除了補足了整個全線系列的高、中、低產品線的成員外,也等於宣示了即將導入全面的Ryzen時代,隨著即將發表的Threadripper強大威勢下,Ryzen 3的登場無疑讓玩家在選擇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度,而AMD訴求的高性價比的特點,也能更落實在玩家的荷包上。而Ryzen 3的實際效能也的確有不錯表現,後續我們將會緊接著有更多的實測提供給大家。
-
USB-IF協會發表USB 3.2規範,將雙通道技術導入USB Type-C,使其傳輸頻寬高達20Gbps
USB-IF正式發表USB 3.2規格,將最高頻寬推升到20Gbps!達到Thunderbolt 3 (40Gbps)的一半水準!電腦周邊裝置的存取速度將更上一層樓! 自USB-IF於2008年正式公佈USB 3.0規範,其USB 3.0 SuperSpeed最高傳輸頻寬,將普及超過10年的USB 2.0規格,從480Mbps一次提升到5Gbps的水準,讓USB介面提升到高速傳輸的新境界。 然而其他傳輸標準(如Thunderbolt、Lightning)正在以更快的速度,甚至可以正反插的特色,來吸引消費者使用之際,USB-IF也在2013年推出新的USB 3.1 SuperSpeed+的標準,再度將最高傳輸頻寬倍增到10Gbps。其中的Type-C規格,亦設計成與Apple Lightning的接頭一樣可正反插的特性,讓USB Type-C接頭廣受業界使用,亦成為Apple後來新推出Mac電腦的主要周邊介面。就連後來Intel的Thunderbolt 3規格,也採用USB Type-C標準做為連接埠。 隨著高效能傳輸需求的電腦需求越來越多,USB-IF協會於2017/7/25(北美時間)公佈了USB 3.2規格更新,此規格是屬於增量更新,主要是定義了多通道(multi-lane)運作技術,讓主控(Host)端與裝置(Device)端的裝置能夠讓頻寬倍增。 相較於傳統USB 3.0只有運用到單通道傳輸的狀態來說,USB 3.2增加了多通道傳輸支援。以雙通道為例,即可將傳輸效能提升到20Gbps。USB 3.2解決方案,提供了以下的主要特點,包括: (1) 使用現有的USB Type-C纜線(Cable),來達到雙通道運作 (2) 持續運用現有的SuperSpeed USB物理層資料速率和編碼技術 (3) Hub規範上做了微幅更新,可提高性能,並確保單通道和雙通道運作之間的無縫轉換 要讓USB 3.2的效能全速發揮,除了新的USB 3.2 Host端與Device端都必須符合USB 3.2規範之外,新的USB Type-C的纜線也必須通過USB 3.2的認證才行。USB-IF協會這次的USB 3.2更新,主要是針對專門的開發人員所制定的USB性能線路圖之一部分。俟最終規範發布之後,USB-IF協會也將建立品牌與行銷指南,以進行後續的推廣。 目前USB 3.2規範正處於最終審查階段,並計畫於2017年9月26至27日在溫哥華舉辦的「USB開發者日」(USB Developer Days)中正式發布,屆時將會有更多明確的規範,讓開發者有所遵循。 USB可說是當今最普及的周邊裝置連接埠標準,廣泛應用到PC、行動裝置,嵌入式系統等領域。以規格來說,USB 2.0是最廣泛的應用,雖然傳輸頻寬低,只有到480Mbps,但給低速周邊使用是綽綽有餘的。至於近年來USB 3.0的應用也越來越流行,頻寬提升到5Gbps,讓不僅PC早導入使用,不少旗艦級手機也導入USB 3.0的標準。 由於USB 3.1標準,其Gen.2將頻寬提升到10Gbps,並導入Type-C接頭,且具有可以正反插的優勢,廣獲業界採用。而Thunderbolt 3也直接採用USB Type-C的接頭成為其標準。這樣看來,USB看起來似乎比較佔上風。 不過,Thunderbolt 3也有其優勢,除了最高傳輸頻寬高達40Gbps,是即將推出的USB 3.2雙通道規範(20Gbps)的兩倍之外,Intel也於Computex 2017開放Thunderbolt 3的授權給其他處理器廠商(如AMD、ARM、Qualcomm等)使用,因此預估將會有更多廠商導入這種超高速周邊傳輸介面。而Apple也早就導入使用了,再加上Thunderbolt 3的外接盒可以用來連接更多裝置,包括外接顯示卡盒,讓一般筆電也能透過Thunderbolt 3外接顯示卡的方式來提升到電競筆電等級,因此Thunderbolt 3的後勢發展,同樣不可小覷! 總之,未來高速桌上型電腦,最有可能的發展,就是Thunderbolt 3與USB 3.2並存,Thunderbolt 3主攻超高速傳輸需求,USB 3.2主攻跨平台高速傳輸市場。兩者有各自的發展。 資料來源:
最多人點閱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光華商場的下一步,全世界都在看!
- 為什麼要換Skylake?Intel Core i7-6700K VS. Core i7-5775C VS. Core i7-4790K新舊處理器大戰!
- 迎廣InWin 805 ∞ Infinity重裝上陣,電腦精品機殼中的頂尖之作!
- NVIDIA GeForce GTX 1080磅礡登場,史上最強大PASCAL顯示卡誕生!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史上最強裸測機殼,聯力LIAN LI PC-T80裸測架!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 Ryzen 7 1800X vs. Core i7-7700K vs. Core i7-6950X Extreme效能大車拼,AMD八核心銳龍戰神與Intel十核心愛妻之王跑分實測!
- WanaCrypt0r 2.0勒索病毒來襲,KB4012215更新程式與解毒程式下載安裝 – MS17-010系統漏洞攻擊救命仙丹!